在保安的窑洞里,毛泽.东大半日内收到三封来电,各不相同。
先是收到了共产国际转苏联政府对西安事件表明态度的电文。叶子龙手持电报来到毛泽.东既是办公又是住宿的窑洞前,喊了声“报告”,在听到“进来”后推门进了窑洞。
毛泽.东正坐在窗前桌边写字,当听到叶子龙说“主.席,‘远方’来电”时,一向遇事沉着冷静的毛泽.东竟不由地站了起来,说声“好”,接过了电报。
叶子龙敬了个礼,走了。
这封电报还挺长,分成了三段。毛泽.东站在那里就看了起来。
他愈看脸色愈不好看。待看完竟气愤地将电报掼到了桌子上。
他心里很生气。中.共这边一直将苏共奉为圭臬、为楷模,没想到苏联政府竟这般自私,全盘否定张、杨的兵变,并诬称张学良是与日本方面勾结,发动的这场兵变。
张学良与日本方面勾结,阴谋发动的这场兵变?滑天下之大稽!张学良与共.产党由战到接触,思想一点点的发生变化,这些都是毛泽.东亲眼一步步见证过来的。说张学良与日本人勾结,希图助日本全面占领中国后分得个人利益,这完全就说不通。
毛泽.东叉着腰,生气地在窑洞里来回踱了两圈,决定将这封电报的内容暂只与中央有限的几个领导干部阅悉,先不就苏联政府的态度进行讨论,待共.产国际的指示电报来后,再做讨论和回复。
但他心里也清楚,苏联政府如此态度,共产国际那边与中.共这边决策的不谋而和是小而又小的可能。
共产国际,又名第三国际,是由已故苏共领导人列宁创建的一个国际组织,总部位于莫斯科。说是国际组织,实际话语权是掌握在苏联政府手中的。如果是列宁本人还健在的话,还会象这个组织的初衷和开始的一贯做法一样,是无私支持世界各国的共.产党组织的。而现在,唉,一切是以苏联的利益做为第一权衡的。
这时报务员又送来了第二封电报。这封电报是白志文从肤施发来的,说已占领肤施城,正进行政策的宣传,民众人心稳定,也贴了县政府的通告:肤施县从即日起改名延安。
这封电报让毛泽.东的心情能好许多。肤施是陕北要镇大城,他已经想好了,待西安事件有了结果,就迁移中央机关于延安城。
这时叶子龙又来给毛泽.东报告,说收到共产国际发来的电报,可译了多遍都是乱码。
其实在共产国际际转苏联政府的电报发来后,随后共产国际对西安事件所做的指示电报就发来了,但报务员译出来是乱码。叶子龙知道“远方”来的电报的重要性,就先匆匆送去了第一封电报。回到电报室后,协助报务员又译了好几遍,还是乱码,这才来向毛泽.东汇报。
毛泽.东听完指示说,回电共产国际方面,让他们将电报内容重发一次。
.
西安启新巷高公馆东耳房,蒋介石的卧房里。
蒋介石坐在床边桌侧,桌上的《圣经》已经合上了。他双手交握轻放在《圣经》的封面上,正在思考着问题。
在思考了近一个小时后,他已经决定想这份“手谕”。
蒋介石叫进来了守在门口的卫兵,命取纸笔。
待纸笔墨取来,蒋介石提笔蘸了蘸墨汁,悬腕由上及下写道:闻昨日空军在渭南轰炸,望即令停止。以近情观察,中(中正)于本星期六前可以回京,故星期六以前,万不可冲突,并即停止轰炸为要。
写完,蒋介石拿起了信纸,吹了吹,交给了卫兵,让他马上转交于张学良。
他是在认真思考后做出写“手谕”的决定的。南京何应钦心怀异心,汪精卫要回国主政,等到他回国后,与何应钦联手一文一武联手对已。西安这边武力挟持,南京那边再设法弃自己如敝履,自己的命就不久矣。还不能象往日——往日遇大挫折,还可以以退为进,弃官下野,待机而再出。
人的性命只有一条,命丢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他写这道“手谕”是为了昭示自己的价值。
只这“手谕”短短的两句话,蒋介石看着似一书即就,其实也是在心里打了好几遍腹稿,才叫卫兵叫纸笔的。
蒋介石写观近情可以于星期六前回京,是将了张学良一军。张学良哪有给他说什么要放他的话。张学良的主张没有得到答复和满足之前,哪里会放蒋介石——但我不借机将你一军,又要等至何时?
今天已是星期四,满打满算蒋介石也是只给张学良留了两天多的时间。蒋介石在这里有他的苦衷,也有他的老谋深算。你命令停火时间太长,势必会使何应钦不情愿。此时此际自己领袖的地位和声望是最重要的,下面的不要紧,只要何应钦听令,自己领袖的威望就是从上到下都尊承的;而如果何应钦不听令,那么自己领袖的威望就会坍塌。所以他不让何应钦为难,只写了两天的时间。
权力为何物?竟教人如此处心机虑、勾心斗角,还要步步算计。
.
拿到了蒋介石的“停战手谕”,张学良一看苦笑不得。我哪里给你承诺过要释放你的话?还有望于后日。
说不得了,先停火两天再说。周恩.来今天就来,留出这宝贵的商议时间也是好的。
张学良并不想派端纳去南京送“手谕”。端纳与何应钦及其余军政要员并不熟悉,也是一个外国人,传送委员长手谕并不合适。
周恩.来还没有来,但这里还有一位张学良所钦佩的军事老师蒋百里,事变时同一帮军政要员下榻于西京招待所,同被武力扣押。现在这些人被分置于西安城仁寿里、丰阜里两处。
张学良马上命卫兵,用自己的车子接蒋百里到金家巷来。
半个小时后,蒋百里就被接到了张公馆。
张学良开门见山,没有多寒暄。待蒋百里一落座,他就说了事情的过程,请蒋百里帮忙参谋定夺。
蒋百里略想一下,就笑着说:“这个人有啊,远在天边近就在眼前啊!”
张学良一听,惊讶道:“百里兄,你可说得是你?”
要说让蒋百里去做信使,以名震海内的军事才华和声望,那是最好不过了。可这是不可能的。
蒋百里一看张学良有些吃惊的表情,心里就明白他是怎么想的。笑着说:“不是不是,我说得近在眼前,是说在城里仁寿里的一个人。”
“噢——”张学良暗松了一口气,问道:“何人?”
“蒋铭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