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紧迫,朱由榔来不及辨别忠奸,只能依靠历史的记载和评价,来简单地划分个好人坏人,暂时先用着,至于何人忠,何人奸,何人可大用,何人是庸才,只能等此战过后再慢慢细辨。
……
不光是马吉翔,就连丁魁楚、瞿式耜、吕大器、李永茂、陈邦彦都认为今天的皇上不同以往,他们也都把皇上的变化归结为韬光养晦。
不想当“御驾亲逃”的窝囊皇帝,可算有志;敢于深入虎穴,可算有勇;能料到清兵会轻兵奇袭广州,定下趁乱夺城之策,可算有智——且不论这个判断是否正确,能拨开云雾,见到别人见不到之处,这本身就是智的表现。
这样一位皇帝,怎么能跟以往那个窝窝囊囊、浑浑噩噩的皇帝相提并论?
那么之前的他,肯定是韬光养晦。
只不过,他韬光养晦是为了提防谁呢?
这帮大臣哪里想得到,他们所拥立的皇帝已经被人夺了舍,成了不是别人的别人。
……
丁魁楚在值房处理公务,一直心神不宁,思来想去,皇帝提防的就是自己。
担任首辅一个多月以来,光卖官鬻爵他就得了脏银五十多万两,不用说,这一切都已经落入到了皇帝的眼中,从今天他看自己的眼神中,丁魁楚已经读到了不信任。
事实上,丁魁楚拥立朱由榔,确实存了很大的私心。他根本不看好朱氏的未来,朱聿粤如此,朱由榔也如此,万里江山都丢了,大清能容你偏安一隅?
他真正的打算是想在将来有一天,把朱由榔的江山卖个好价钱,而买主他早就想好了,就是大清朝的皇帝。
文人重名,他也不例外,只不过,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在将来的青史上,弄不好,他还成了一个阵前反正的有识之士呢。洪承畴、吴三桂等那么大的名声都降清了,他一个名不出两广的文官,还有什么可忌惮的?
存了此心之后,丁魁楚开始大肆敛财,所有官帽都明码标价——想当官可以,拿钱来!
他的举动之所以肆无忌惮,主要还是欺皇上窝囊。
但今天的皇上,让他大吃一惊!这么精明的人,哪里是那么好哄弄的?莫非过去的他一直在装?
他今天判断说,清军已经到了惠州,不知道他的判断依据是什么?莫非他还有另外的情报来源?
如果这次皇上大获全胜,弄不好,占领广州之时,就是我丁某授首之日啊。
……
越思越想丁魁楚越是不安,他觉得自己不该这样坐以待毙,应该有所行动。
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赌,赌皇上此次判断失误,不能成功,那么他一定还要依仗自己,即使明知道自己的贪腐行动,也不会或者说不敢对付自己,因为桂林的杨国威将军那可是自己的铁杆,这回要是失败了,皇上如能活命,肯定会逃到广西去,倒时不依仗自己,还能依仗瞿式耜这样的书呆子?
第二条路是博一把。立即派心腹去往惠州,如果惠州确实已经被清军所占,说明皇上已经料敌机先,他成功的概率就非常大了。那么,必须立即投降,把皇上的行动打算告诉清军,引清军迅速攻占广州,继而西进肇庆,博一个助清军一战灭两国的功劳,清朝皇帝应该能赏自己一个红顶子。
如果惠州还在绍武军手中,那么皇上此去必败,自己就可以安坐肇庆,继续当首辅大人了,继续把永历朝养肥,等到合适时机,再投降清朝,同样可以达到赏官进爵的效果。
思谋已定,借口头疼,丁魁楚回到府里,在书房里转了半个时辰的圈子,终于下定了决心。
拿起一枝湖趣÷阁,写下一封言词恳切的书信:“佟、李二帅勋鉴:
敬呈者
某久慕天朝,早有归心。兹绍武、永历内斗方剧,正贵军千里跃进之良机,某愿以为二位将军驱使,但有所命,可尽嘱来人,某概不敢辞。
书不尽意,伫候明教。
知名不具。
顺治三年十二月十六日”
写完信,丁魁楚吹了吹,待墨迹干透,装进信封封好,然后吩咐门口侍奉的下人:“把丁圩叫来。”
“是,老爷。”
下人答应一声去了。
丁圩是他心腹家人,也是他的堂侄,自跟随他以来,一直是忠心耿耿,这种卖国求荣的事,非他亲去不可。
“老爷,您唤我?”不一时,丁圩到来。
“丁圩,这些年老爷待你如何?”丁魁楚盯着他问道。
“老爷,您待小人恩重如山。”丁圩连忙答道。
“嗯。有一件机密大事需要你亲自去办,这件事办好了,老爷保你一世荣华,办不好,则有生命危险,不知道你可愿意去?”
“老爷,请吩咐吧,小人万死不辞!”丁圩没有丝毫犹豫地表了决心。
“好,老爷没看错了。”丁魁楚笑了,然后把丁圩叫到跟前,把事情详细地交待了一番。
“听明白了?”
“老爷,小人明白了。”
“知道怎么做了?”
“老爷,信在人在,信失人死。”
“那好,你放心前去。事若不成,你的父母妻儿,老爷替你养了。”
“谢老爷!”
丁圩连忙跪下磕头,非常感激地说道。
说完站起身来,当着丁魁楚的面,把衣服夹层撕开,把书信放进去,然后把夹层缝好。
丁魁楚仔细地看了看,觉得没有什么破绽,才满意地点了点头,让丁圩走了。
……
仓促上岗的皇帝朱由榔对自己的军队战斗力一点都不了解,不过,他知道北人强悍善战,南人多柔弱善财,而且北方一直在打仗,南方却是升平日久,士卒在和平中养成的那种迟钝和懒散,战斗意志已经消磨得很弱了。面对清军这种骄兵悍将,百战之师,别说打仗的经验和技能,就战斗意志这一条,朱由榔觉得南人根本不能跟北人相提并论。
没有坚定战斗意志的部队,绝对不是能打硬仗的部队。
李成栋带的清军,不是旗人,全是汉人,尽管如此,那也不是柔弱的明军可比的。
如何激发士卒的战斗意志,在面对清军的冲击时敢于一战,是朱由榔亟需解决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