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数十位文武百官突然高喊着从乾清宫里飞了出去,一路飞上了天,又从天上落了下来,当场摔成了肉酱。
做完了这一切,周寰又当众消失不见了。
至于文武百官怎么看待这件事,以及怎么看待他这个新鲜出炉的“在世仙人”,周寰其实一点都不在乎。
能红口白牙的为八大家晋商辩护,还坚持说这是冤枉,这样的大臣还留着作甚?
早早铲除掉才是正经!
接下来就是崇祯帝发挥的时间了,他先是大声斥责阉党误国,但很快就话锋一转,把东林党、浙党、楚党、齐党等党派都贬入其中,让这些党派成为和阉党相差无几的一路货色。
有周寰撑腰,再加上这些天熟读史书,对所谓的党派之争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崇祯帝如今对朝廷上的党徒们再无半点留念和容忍,虽然不至于一口气把满朝文武全都杀光,却也不会再让这些人来左右他的思想。
在前人“上天走一遭”的残酷事实面前,文武大臣们在惊惧悚然的同时,突然意识到一件事——这大明从今往后,似乎不是由他们说了算了?
事实证明,他们的猜想一点没错。
十多日后,从江南那边传来了消息,就在数十位朝臣“上天走一遭”的同一天,江南也有近千位读书人被锦衣卫缇骑从家中带走,很快又被送了回来。
不过这近千读书人在走时是完好无损的,可回来时就只剩下一滩肉泥了。
当天有无数人亲眼目睹了这些读书人“上天走一遭”的场景,也让民间笃信,这些读书人定是不敬神佛,以至于遭了天谴。
如果所说是崇祯帝亲自下令动的手,整个大明肯定是群情激愤的,不敢说天下共讨之,起码也是读书人离心离德的结果。
但周寰动手就是另一回事了,在明末这个特殊的时代,崇信鬼神的人,远远要比“掌握话语权”的读书人更多。
没有哪个读书人干对此公然表达不满,届时无需周寰和锦衣卫出手,市井街坊或村野乡间有的是人教他们做人。
前后不过二十多天,晋商八大家被抄家灭族所带来负面影响,就已经消散一空了。
一百多年后,有所谓的“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一说,而今时今日,也有“晋商跌倒,崇祯吃饱”。
晋商八大家的家底之丰厚,远远不是后金所能比拟的,不说抄家查出来的财物价值几何,单说粮食,就有多达数百万石之巨。
得知这一消息,周寰在大开眼界的同时,也在感慨袁崇焕的狗屎运。
一下子就入账数百万石粮食,别的不说,至少今年移民到辽东的人口是不缺吃了。
说到底,虽然初步定下的是移民过去五百万人,但也不是一次性移过去,而是分批次,至少要移民三到五年。
如此一来,周寰的压力可就小多了。
最关键的是,从八大晋商家中查抄出来的财物和粮食,特别是武器甲胄,无一不在证明这些无良商人都是死有余辜,也让崇祯帝联合周寰对大明官商势力的打压有了一个完美的理由。
不但朝臣们不再就这件事上奏,民间掌握话语权的读书人也老实了许多。
一时间,大明上下竟颇有几分清明盛世的味道。
当然,周寰也知道,这都是错觉,这些读书人只是暂时咽了这口气,一旦还有针对他们这个群体的动作,他们依然会爆发出来。
周寰在心里给这些读书人记了笔账,有一个算一个,今后肯定没这些人好果子吃。
接下来的日子里,不断有好消息传来。
首先是卢剑星等人,在握有详实情报的基础上,日后的李闯等起义军领袖一一被铲除,哪怕他们现在看来很冤枉——毕竟还什么事都没做,但为了以防万一,周寰还是硬着心肠目送他们的离世。
后世有名有姓的造反者,几乎无一例在的栽在了这次锦衣卫的行动中,仅有极少数尚未出生者躲过一劫。
在这些心腹大患被去除后,辽东那边的袁崇焕也基本巩固了曾经后金占领的底盘,并未大规模的移民做好了准备。
中原这边,孙传庭和卢象升齐齐发力,开始在历史上的明年便会爆发天灾的地区进行大力宣传——主要针对陕西这边,只为了能让这些地区的人明白一件事:来了天灾不用怕,朝廷已经在辽东准备好地方让大家伙去住。
现阶段还不能强行移民,毕竟天灾尚未真正到来,又是寒冬腊月的天气,这个时候让几十乃至上百万大明百姓去辽东吹寒风?怕是要生生逼的大家伙造反才行。
周寰倒也不慌,无非是早做准备早打算的事,二十多万鞑子还在没日没夜的挖煤,这都是为日后的灾民准备的,辽东那边又是地广人稀,只要准备妥当,容纳几百万人还真不算什么。
更何况周寰盯上的可不止辽东一地,还有大明东南和西南的几处地方。
总的来说就一条,那就是尽可能的把受灾地区的人转移出来,让他们去别处定居生活。
川省这边,针对不安分的土司各部,备足了粮草和兵器的秦良玉也在调兵遣将,争取在未来五年内,彻底解决所有不服王化、不服管教之徒。
周寰对这位老将军的要求不高,只希望她能以个人威望彻底压制住川省境内的所有土人。
朝廷之上,还有兵部尚书兼首辅大臣孙承宗和秦良玉等人遥相呼应,务必做到让他们省去后顾之忧。
实际上,除了迁移即将出现的灾民,明廷还提出了以工代赈的计划,在即将出现灾情的地区大力开展各种工程项目,主要以抗旱和抗涝为主。
鉴于未来将会出现的北旱南涝现象,大明将会出现一支人数达百万以上的庞大队伍,只为了尽可能的减少损失。
孙传庭和卢象升,便是未来中原地区的两大“救灾总指挥”,届时二人将一南一北,对明朝境内的灾情进行统筹处理。
在可以提前预知灾情的情况下,二人身上的负担虽然依旧很沉重,却已不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