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没想到十年后竟然受了如此之命。如果是别人的要求,他可以拒绝,而这是蒋介石的命令,杨虎实在毫无办法。
他想办法通过李少川、许世英等人见到了王亚樵。王亚樵早忘了十年前之事,听说故人相见,还很高兴。
对杨虎来说,此次相见王亚樵不过是公事公办,他只是替蒋代为转达,他王亚樵是愿意为政府做事也好、继续这样任性而为也好,于他杨虎没有半分关系。
杨虎见了王亚樵说明了来意,告诉王亚樵:蒋委员长对你格外垂青,封你为陆军中将,让我来陪你入京,面谈后即委以重任。
王亚樵一听,蒋介石这次确实挺有诚意,开出的价码不低。所谓见面后委以重任,那就是要听听我想干什么工作了。
说不心动是假的,一瞬间王亚樵确实有些小心动,不由低头沉思起利害来。
杨虎端起茶杯来喝茶,不发表自己的个人意见。
陪坐的李少川和许世英却有些着急了,王亚樵能在政坛东山再起,对他们来说也只有益处而无害处。看王亚樵低头沉思,又不好打断他的思考。看两人的眼神,便知道两人心中的焦急和想法了。
王亚樵心中还有一个顾虑,他只知道上海警察局对他发了涉嫌杀害唐腴庐的通缉令,现在也没见什么动静,他也不怕警察。但是他担心的是如果真的投靠了蒋介石,以后哪一天刺杀国联代表、特别是刺蒋之事暴露,到时只怕是功名未成身先死。
虑到此,他将心中一点动摇之心抛之云外。对杨虎说,请转告蒋委员长,我王九光乃是闲云野鹤惯了之人,辜负了蒋委员长一番美意,望谅!
.
随后看到戴笠出手,将自己的手下人逮走了大批,连一向置身于“斧头帮”事外、做律师的弟弟也抓去了。王亚樵恼火了、也惭愧了。
恼火蒋介石翻脸比翻书还快,前脚派得说客刚走,自己没有答应,后脚就派了戴笠来下此狠手。
惭愧的是自己在听到杨虎开出的条件时,有一瞬间竟然心动了。
.
截笠出手“狠辣”,以从王亚樵那里学到的一套对付王亚樵,王亚樵自保是无虞,但手下帮众却难逃被抓之命。
戴笠觉得时候到了。
他也是找得在沪的安徽名人常恒芳,托他联系王亚樵。不过他不是要面见王亚樵,而是托常恒芳将一封信交给王亚樵。
虽然这两年王亚樵在上海居所隐秘,会客也是在外面另找地方见面。但戴笠如果要和王亚樵面谈的话,那一定是可以办到的。
虽然他此刻虽然出手“狠辣”,但双方还未到“刺刀见红”的时候,王亚樵也会理解他奉命办事的“苦衷”。胡宗南能见、杨虎也能见,戴笠此时想见王亚樵一面,当然也能见。
戴笠前面许多年是因为要为蒋介石卖命做事、以求往上爬,没有时间去找王业樵;从现在开始,他是故意避而不见王亚樵了。
两人虽然以后成为了“角逐者”,但却再也没有见过面。
不对,也见过一面,但那一面真的不知道要算不算。
.
接到了戴笠的信,王亚樵展开一看,通篇叙旧情、谈今昔,客客气气,末了说明了蒋介石想招纳之意,劝王亚樵顺应大局,三兄弟共辅明主,创乱世之一番佳话,青史留名。
王亚樵此时已投靠蒋的心意已坚决,但是他却没有马上回信。因为众多手下和家人在蒋介石手里做人质,若再拂了蒋之意,只怕手下人会有性命难保。
王亚樵考虑了几天几夜,终于提笔给戴笠写了回信。
信中说“惟多年来和当局发生龃龉,决非亚樵个人之愿。现在国难日亟,余诚愿化干戈为玉帛。就余目前情况,条陈如后。如当局和介公能予采纳,亚樵当束手自缚,赴京向介公请罪,刀俎汤火在所不辞;如介公不纳,亚樵当我行我素,一息尚存,绝不低眉俯首也。余条件不多,只有三项。一、对上海、南京,凡因我被逮捕的人,及余之手下帮众,一律释放;二、随余吃饭之人甚多,要解散安遣他们非百万之资不能可也;三、上述两项如能如能应允,余定不食言,余可只身去京面见介公,诛留悉听尊便!”
虽然在蒋介石收到的信件中,没有象这封信一般措词如此强硬,但这对王亚樵来说,这已是最大的让步了。
他考虑了几天几夜,才做出了如此艰难的决定。等于是为了弟兄们的安危,置个人的生死于度外了。三点要求其实就是两点,你蒋介石能答应,我立马上南京,你是杀是剐我认了。
当然,我也铁了心,就是大度不杀我,我也不会为你出力。就如曹操知徐庶是大孝子,用徐母诓逼徐庶为其效命一样。我也是来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当个闲云野鹤一般的人物,最多是不与你蒋介石为难了,是不会为你做事的。
.
戴笠接到了王亚樵的书信,看完竟呆了片刻。
王亚樵所提的三条,在戴笠眼中只有一条,就是那百万元。王亚樵的那些手下,只要他这杆大旗一倒,那些人也就无足轻重了。
“校长”会答应给王亚樵百万的安置、遣散费吗?虽然百万是笔巨款,但他不敢断定“校长”会断然否决。他心里没有底。
蒋介石虽派杨虎秘密会见王亚樵,但他这个“秘密”主要是防戴笠知道,但他又不能将这话明着向杨虎说。所以戴笠是知道了杨虎找过王亚樵的事情。
难道寿山不能办事的事儿,杨虎带了那样一份“厚礼”也没有办成的事情,我就这样轻易办到了?
我在信里并没有给一分一文的承诺啊?
只能用“义”来解释了,戴笠在心里也对王亚樵暗暗肃然起敬了。虽然他认为王亚樵这样做是“不智”、不值。
放了你那些手下有什么,既使“校长”大度地将百万遣散费发放了又有什么。只要你敢只身赴南京“听凭发落”。落在了我们手里,就应了你那句话,任杀任剐了。只要你这棵大树倒了,你那些手下我还可以派人抓回来,那些钱财还可以追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