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除了经济难题以外,咸丰帝在内政外交上也面临着诸多困难,面对江河日下的王朝颓势,面对堆积如山的各种问题,肃顺却显露出
“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政治敏感,他向一直处于苦闷状态的咸丰帝提出了一个打破王朝已经遵循两百多年的祖制的独特想法。
那么,这个前无古人的大胆想法究竟是什么呢?它会让咸丰帝茅塞顿开吗?
在此,肃顺有着独特的眼光,他感觉要解决国家目前的危机,眼光不能光放在经济上,国家实行了二百年的重满抑汉政策必须调整。
肃顺平日里看惯了满洲贵族的腐败无能,现在太平天国起义席卷半个中国。
在这种情况下,他拍案而起,推动咸丰帝改变祖宗家法,重用汉族大臣。
肃顺讨厌满族官员,见了满族官员,连眼皮都懒得抬一下,但是见了汉族官员,面子上的礼数还是很周到的,颇有一种礼贤下士的雅量气质。
他本人就养了很多汉族士大夫的亲信,比如说湖南的郭嵩焘就是肃顺的亲信。
在中国近代史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左宗棠要不是肃顺的保护,别说是建功立业了,连性命都保不住。
左宗棠是湖南湘阴人,中过举,在湖南巡抚骆丙章的手下当幕僚。他才识过人,无论是练兵来中筹饷都办得井井有条,而且这个人魄力十足,大刀阔斧,不讲情面。
骆秉章对左宗棠非常器重,器重到什么程度呢?根据《清史稿》记载,官员向他请示工作,骆秉章开口就说,季高先生云何,季高就是左宗棠的字。
这是口头禅,他经常挂在嘴边。所以左宗棠虽然仅仅是个幕僚,属于私人秘书的这一类,但是大权在握,湖南省各级官员见了左师爷立即下跪请安。
咸丰九年的时候,左宗棠自己惹了一场祸。原来湖南永州镇的总兵见面没向左宗棠行礼,左宗棠大怒,决定把这个总兵革职。
你说滑稽不滑稽,你左宗棠不是国家现任官员,你就是个秘书,还是私人秘书,你就敢把国家的高级武官给革职了。
左宗棠魄力大,而且是巡抚大人的心腹亲信,手里掌握着省政府的印把子,他想把谁革职发个文件盖个章立即生效。
这个总兵当然咽不下这口气,他知道,没法跟湖南巡抚来控告了,因为湖南巡抚那跟左宗棠那都是亲如一家。
于是找到了湖广总督官文控告,官文是满洲正白旗人,除了小心谨慎以外,一无所长,就凭着他满族贵族的生活就坐稳了湖广总督的位置,是咸丰皇帝安插在长江流域监控湘军的重要人物。
官文哪里是曾国藩的对手啊,他根本完不成监控曾国藩湘军的使命。正因为如此,官文对湘军集团素无好感,对全力支持湘军的左宗棠也没好印象。
接到举报之后,马上上疏皇帝,弹劾左宗棠。咸丰不是很了解左宗棠这个人,凭着对官文的信任,他就做了个批示,如左宗棠果有不法情事,可即就地正法——《清稗类钞》就是你说你看着办吧,你调查调查,如果左宗棠确实是违法乱纪的话,你就把他杀掉就算了。
肃顺是咸丰帝的亲信,他得知了咸丰帝的这个批示之后,非常着急。肃顺本人也不认识左宗棠,但是,他经常听自己的心腹郭嵩焘夸赞左宗棠,说那是罕见的人才。
肃顺爱屋及乌,就决定救左宗棠一命,于是他找来了郭嵩焘,告诉了咸丰帝的密旨的情况,然后让郭嵩焘赶紧营救左宗棠。
郭嵩焘十分着急,又一脸困惑,你肃大人位高权重,一言九鼎,你不说话,让我这个芝麻官怎么营救啊?
肃顺跟他说,皇上发往湖北的旨意是密旨,皇上不问我,我没法开口,并且国家制度规定,我们满人不能结交汉族官僚。
在这种情况下,我冒冒失失地去给左宗棠说好话,在皇帝心中没份量,你赶紧找个汉族大臣,上奏保举左宗棠。
装作不知道皇帝密旨这档事,去保举左宗棠,皇帝接到保举的奏折之后,自然问我,到那个时候,我马上给左宗棠说好话。
郭嵩焘明白了,原来是应该这样办。郭嵩焘很快就写好奏折,但郭嵩焘级别低,他没有权力给皇上上奏折,于是郭嵩焘找到了大理寺少卿潘祖荫。
大理寺少卿相当于最高法院的副院长,他当然有资格上奏折,然后请潘祖荫吃饭,吃完饭天就黑了,又给潘祖荫找了几个唱戏的,哄得潘祖荫非常高兴。
末了郭嵩焘拿出了三百两银子和这个奏折。银子请潘大人收下,如果不够再补,奏折请潘大人签个字递给皇上。
潘祖荫这个时候很高兴,表示可以给你递,但是你要告诉我这个奏折写得是什么。
郭嵩焘说你放心吧,肯定不是举报的奏折,是说人家好话的奏折。说谁的好话呀?
说左宗棠的好话。左宗棠是谁啊?郭嵩焘又把左宗棠的情况跟潘祖荫说了一遍。
于是潘祖荫就把折子递了上去。凑巧的是,潘祖荫的奏折递上去的同时,湖北巡抚胡林翼的奏折也递进宫中。
胡林翼为左宗棠开脱,其中说了这样一句名言,名满天下,谤亦随之。
就是说他名声大,所以说好说坏的都有。咸丰帝一下子收到两份保举左宗棠的折子,变得拿不定主意了,于是就向肃顺等人征徇意见,你们左宗棠这个人犯了这么个事,该不该杀?
肃顺侃侃而谈,说左宗棠这个人我是一点也不了解,但是潘祖荫我了解,那是国家大臣,学问好,关键是人品更好,胡林翼是国家的栋梁,这些人给左宗棠说好话,我们应该信,再者国家正是用人之际,应该不拘一格,建议皇上宽免了左宗棠这一回,给他个机会,以观后效。
咸丰帝立刻就采纳了肃顺的建议,他指示湖广总督官文不要轻易处置左宗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