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罗刹人的上校团长放走,这不是黄维忠头脑一热做出的决定,而是张三交待给他的一个任务。
对于罗刹人不宜对他们过度打击,只要堵住他们东进的通道,顺便引导他们向西向南扩张。再顺便给罗刹人一点儿援助,以罗刹人的人口数量,完全可以提前成为欧洲宪兵和欧洲压路机。
打成一锅粥的欧洲才是好欧洲,都把精力用在内讧上,这些白皮就无法用太多的力量与大明争夺海外广阔的天地。
唯独一个孤悬海外的约翰牛还有一点机会,只要集中兵力将他伸出来的爪子剁了,整个欧洲就再无能与大明一争高下的国家。
在结束语罗刹人的战争之后,黄维忠派出了一个返回宣府送信的小队,沿着来时之路返回宣府。
此时的西伯利亚已经进入了寒冬,入冬以后,天气酷寒,大雪将这里与外界的联系全部切断。黄维忠也只能等待来年春暖花开才能等到希望营总部的消息。
西伯利亚的冬季非常漫长,整个冬季除了储备食物与砍伐树木之外,整个北海城没有其他的事情可做,只能百无聊赖的等待严寒的消退。
信使经过差不多两个月的跋涉才赶回了宣府,这时候宣府也已经是隆冬季节。
张三早已从天津返回了宣府,在天津等待郑芝龙的交易船队到来的过程中,张三哈哈搭乘海军的军舰绕过朝鲜半岛前往移民的临时垦殖点视察。
张三抵达移民安置点的时候,移民们已经收获了一季粮食,这个冬天不必担心粮食问题。
在与辽东系和东江系的将领仔细交谈过之后,两边的人都向张三提到建奴有可能会变卦。
建奴在长白山的密林里也不知道在修筑什么东西,一点也没有为移民做准备的迹象。
张三心中冷笑,你敢钻进深山老林里,老子就能让你永远出不了林子。
有文明的生活不选择,偏偏想选择当野人,若是建奴真想这样,那就成全他们。
张三嘱咐祖大寿与刘氏兄弟等人,一定要提防建奴对你们的偷袭。虽然你们的装备已经完全超过建奴,但是在人数上你们是劣势,要发挥你们的火器优势,不与建奴近战肉搏。
祖大寿有些不理解地问道:“张大人!按理说这话不该在下问,可是不问心里憋的难受,建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大人为何不将其一网打尽,而是给了建奴喘息之机。”
“祖将军!你们要去的那个大陆上,可不是没有人烟的地方,那里不但有土着人口,再往南走还会有西夷占据的土地,你们登上那个大陆的土地早晚都会与当地的土着和西夷发生冲突,我大明千辛万苦移民过去的百姓死一个都心疼,这些为王先驱的任务就交给建奴好了。”
“大人就不怕养虎为患,以建奴八旗的整合能力,那些大人所说的土着被建奴编成仆从军,反过来用土着对付我们。”
张三哈哈大笑:“祖将军!建奴到了那边所有的物资都要我希望营的船只给他运送,粮食可以通过劫掠获得,可是武器他们从哪里得来。没有我们给他们提供武器,他拿什么武装土着,别说武装土着了,就是他们自己的武装够不够用也完全控制我们的手里。建奴拿什么来反我们。
不过我要提醒你们,到了那边你们几家还要勾心斗角,各家只顾自己的利益,被人家弄死那就是活该。
你们几家有我希望营给你们提供的先进武器,你们就跟在建奴的后面,建奴要是敢回头,你们就毫不留情的灭掉他们。”
张三的话很直接,虽然话里是在说建奴,实际上也在告诉这几家汉人武装,你们也一样控制在希望营手里。别以为到了那边就能为所欲为,不听话照样能修理你们。
祖大寿心中凛然,就知道这希望营没有那么好心,平白无故的把他们这些人送去新大陆享福。
他们这些人过去无非是为王先驱罢了,不过比建奴强一些的是待遇方面更好一些。
可是他们又能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呢,如果不选择东渡移民,以祖大寿犯下的罪过崇祯皇帝绝对不会饶过他。给他留个全尸不连累家人就已经是最好的结果,若是不识抬举有可能会步袁督师的后尘。
在移民垦殖点从南到北一直走到黑龙江的出海口,视察了各个移民点的安置情况,基本上都能解决温饱问题。
返回天津时郑芝龙的运粮船队已经到了几天的时间,普通货物的交易范守富完全可以做主,郑芝龙最为看重的军火交易,只能等到张三回来才能做主。
郑芝龙看到张三回来,也顾不上寒暄直接问道:“张大人!那火铳与火炮可备好了?”
“已经都给你备好了,火铳五千甘,火炮二十门。都是八成新的好东西,也就是本官急需粮食,建奴也被打的不敢动弹,现在我手下的兄弟没有大仗可打。张某才敢挪用一点儿军器,这可是冒着天大的干系。”
“大人的难处郑某知晓,大人的拳拳报国之心令郑某感佩五内。郑某当以大人为楷模,为天下万民谋福立命。”
有了张三的批复,很快早就在仓库备好货的火铳与火炮被搬运到了码头上,郑芝龙与张三二人亲自验了货后。其他事情二人就不再盯着,自去一旁的休息区喝茶聊天。
军火买卖什么时候都是卖方市场,价格自然是卖家说了算。火炮的价格最后定在了五千两一门,每门炮配备五个子铳,十个基数(一个基数是五发,一个连续射击轮回)的弹药。
火铳价格定在二十两一杆,配备一百发定装子弹。同时提醒郑氏,火铳与火炮的子药必须要使用希望营的特制火药才能有现在的威力,其他火药肯定会导致威力不足。郑氏之人对此不以为然,不就是子药吗?又不是没见过,能有什么区别。
范守富只按照流程提醒了郑氏一遍,并且在购买合同上加上了这一句话,郑氏对这句话也不在意,甚至还觉得范守富是在小题大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