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敏言情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红十字方队二 > 第19章 5.记者的工作

第19章 5.记者的工作(1 / 1)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就到了“八。一”建军节,这是军人自己的节日,部队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丰澄地区的领导和军分区的领导都来慰问大家。最让丁慧敏高兴的是会餐,终于吃上了米饭和炒菜了,尽管大厨炒菜水平一般。军报每年要对建军节进行重点报导,为此,邢记者让丁慧敏写上一篇新闻稿。这是她接到的第一个工作任务,她有点兴奋,终于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了。中午一吃完饭就开始动笔写,从天气、环境、领导慰问一直写到官兵活动、会餐等,洋洋洒洒一页纸,自己还改了两遍,抄写好交给了邢记者。本以为邢记者会表扬自己,没想到,邢记者拿出一支笔,大刀阔斧地改了起来,标题改了,内容作了大幅度的删减,把领导慰问放在第一位,官兵活动等内容做了浓缩,改来改去,她写的内容就没有剩下几个字了。邢记者让她改完后,赶紧拿过来,分社要得很急。她满腔怒火:懂不懂得欣赏?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被改得干巴巴的,还是文章吗?她生气地把稿子揉成一团,不写了!坐到凳子上,丁慧敏正生闷气,突然一抬头,看到宋大姐正在带着老花镜记账,宋大姐的话又在她耳边响起。她赶紧悄悄把纸团展开,又拿出以前的报纸来看看。邢记者要的是新闻消息稿而不是通讯稿,消息可不就是简洁明快。她连忙找出一张新的稿纸,把邢记者改的稿子重新抄写了一遍,自己又修改了两遍,送给了邢记者。邢记者从头到尾仔细看了一遍,这次一字没改,说马上就给分社发了。这是丁慧敏第一次完成工作,心里别提多高兴。

第二天的军报第一版就登出了这篇新闻稿,当看到“实习记者丁慧敏”几个字的时候,她有点激动了,提笔就给爷爷写了封信。其实根本用不着,自从她上班以来,丁教授每天看军报几乎一字不落,生怕漏掉丁慧敏几个字。爷爷看到这则新闻肯定比看到信早。

八月底的一天,邢记者让丁慧敏跟着一起去做采访,这是分社安排的任务。丁慧敏换完衣服就下楼了,邢记者和赵岭正在车里等她呢,赵岭坐在驾驶座上。为什么让一个干部开车?这有记者站的特殊情况,记者站最早配有一台车,由于附近驻军太过分散,车辆行驶里程太多,损耗太大,维修保养十分频繁,很不方便。后来经过上级协调,用车就由试飞场负责。由于周边人烟稀少,通讯又不发达,车子如果坏在半道上,那就很麻烦,修也没法修,通知也没法通知。于是每次出车前都通知对方,告知大概的到达时间,如果没有按时达到,和记者站联系也没有回去,就要派车去救援了。这种情况时有发生,所以能带上一个能开车又能修理的人是最好不过的了,常见的问题就地解决,不会耽误工作。这样的人,试飞场倒是有几个,但是最年轻是赵岭,所以只要他没有工作,记者站的人就会叫上他。好在他为人热情,没有因为多增加工作而厌烦。

这次要去的是一个野战团,这个野战团在一次比武中获得了第一名,为此要进行专题报导。

刚出丰澄还有柏油路,车子开得很快但还平稳,丁慧敏还能看看车外的“风景”,虽然千篇一律的戈壁滩,但是视野很开阔,也能让人心旷神怡。进入到戈壁滩就难受了,地面坑洼不平,车速较慢,一路都在颠簸、摇晃,更要命的是车窗还不能开,因为车子扬起的灰尘会进到车子里。八月份正是阳光毒辣的时候,为了节省油,又不敢开空调,车子里跟蒸笼一样那绝对不夸张。丁慧敏坐在后排座上,一会儿身体腾空,一会儿又落在座位上,一会儿后背在座椅靠背上左右来回摩擦,两个小时下来,人都快散架了。可算停了下来,丁慧敏迫不及待的下车透口气,她的衣服都汗湿了。她以为已经到目的地,没想到这只是到了一处山脚下,周围一片荒芜。

过了一会儿,一辆装甲车开了过来,停在了车子前面,下来一个中校和一个中尉,跟他们三人一一握手,对他们说辛苦了,请他们上车。原来是部队派人来接他们,中校是副政委,中尉是宣传干事。为什么不直接开车上去呢?因为这条路被部队的重型装备压得很难走,而且磨尖的石头很容易扎破车胎,所以要开车上去那得小心翼翼,太浪费时间了,团里就直接派装甲车来接。丁慧敏第一次坐装甲车,觉得很新鲜,车里比越野车宽敞多了,背靠侧壁的座椅左右各一排,坐五个人轻轻松松。但是开动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发动机的噪音震耳欲聋,颠簸程度远远超过越野车,因为那么重的钢铁家伙,即使用再好的减震系统,那效果也不能和越野车相比。

二十多分钟后,总算到了。下车后,丁慧敏再也忍不住了,找个偏僻的地方吐了。大家见状,又是拿水来漱口,又是拿来毛巾擦脸。赵岭赶紧扶着她到屋子里休息。团长和政委出来迎接远道而来的记者,还特意看望了丁慧敏,对她说辛苦了。丁慧敏说第一次坐装甲车不太适应,休息一会儿就好了。两位主官于是带领邢记者和赵岭参观营区,介绍训练情况、经验总结等等。

中午部队为他们准备了当地特色饮食:莜面窝窝、羊肉馅饼和奶茶,可能是因为饿了,也可能是对胃口,丁慧敏吃了不少莜面,喝了一碗奶茶,身体也感觉好多了。

吃完饭后,安排的是单独采访环节,邢记者负责采访团里领导;丁慧敏负责采访志愿兵和战士。丁慧敏采访的前两位是班长,都是老兵了,侃侃而谈,说自己怎么严格训练、采用哪些先进的训练方法以及取得的训练成果,她都做了一一详细作了记录。

最后进来的是一位战士,个子不高,瘦瘦的、黑黑的。很奇怪,前面两个都是穿着短袖,他却穿着迷彩服。时值正午,灼热的太阳烘烤着室外地坪,热浪阵阵,室内热得很。小战士进来时额头上已经挂满了汗珠,说话时,可能是因为紧张,不久,便大汗淋漓。丁慧敏让他换短袖再来,小战士说没事。丁慧敏看着他满头大汗,有点生气,让他赶紧换衣服。小战士换完短袖再回来,汗珠少了很多,而且让人看着也觉得凉爽。刚坐下,丁慧敏就发现小战士胳膊上结满了血痂,就走上前,拿起一只胳膊,看到不仅有老血痂,还有带有血痕的新血痂,拿起另外一只胳膊来看也是如此!就问是怎么回事?小战士说是练战术练的。丁慧敏也上过战术课,知道战术是手脚并用,于是让他把裤子拉起来,两只膝盖上也满是血痂!丁慧敏差点眼泪都出来了,自己平静了一下后,问他为什么不戴防护?小战士说这已经是戴了两层的防护了。丁慧敏又问他都受伤了,为什么不休息?小战士说所有人都一样,必须苦练才能通过考核,班长说他当年也是这么练出来的。

小战士走后,丁慧敏陷入了沉思,基层官兵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要进行如此大强度的训练,要忍受多少身体和心里上的苦痛,多么不容易!自己在站里遇到的那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告别部队官兵,他们三人原路返回。因为是下坡,装甲车开得慢些,颠簸好多了。换上越野车,虽说戈壁滩上还是颠簸,不过气温低了,人还没有那么难受。走到柏油路上,打开窗户,吹着凉爽的风,丁慧敏又想起了小战士,不禁热泪盈眶,想想自己在这个年龄的时候,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稍微不顺心就跟家里人发脾气,看看这些可爱的战士,已经用自己单薄的身躯来担当国防的重任了!

邢记者直接上火车站了,他要搭乘“专列”回省城了,临下车时,他对丁慧敏说周日有时间加一下班,把通讯稿写一下,周一他来改一改。丁慧敏说好。“专列”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军区为了解决当地驻军的后顾之忧,给满足随军条件的官兵安置了省城住房,并解决子女入学,官兵的医疗、养老等实际问题,因为丰澄地区的条件的确有限。每周六运送物资的列车,就把附近轮休的官兵运回省城,周日晚上再把人送回来。说是“专列”,其实是货车空出两节铁皮车厢,大家席地而坐,因为沿途不用停站,所以不到四个小时就到了。

回到单位,早已经过了吃饭的点了,赵岭对丁慧敏说:“到我家去吃点饭吧?”

“不用了,我有点不舒服,就直接休息了。”

赵岭回到家,妈妈给他做饭。他跟爸妈聊了今天的情况,其中就说到了丁慧敏。真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妈妈听说有女同事,眼睛都放光,赵岭到现在还没有女朋友呢。赶紧问是干什么的,哪里人,还怪赵岭不把人带回家吃饭,让她一个人饿着。赵岭说叫了,是人家不来。妈妈说,人家不来你不会送过去吗?真是笨死了。赵岭就奇怪了,今天妈妈是怎么了?

妈妈赶紧开动脑筋看做什么好,南方人,米饭炒菜是最好,但是不好端呀;蛋炒饭,太干……想来想去,还是做一碗汤饭,她西南某飞机研究所的时候,见过一对浙江夫妇这么吃过。此汤饭是指汤煮米饭,南方的上海、江浙一带有这种吃法,科学家说这样吃对胃不好,不利于消化,不过偶尔吃吃也无大碍吧?而不是西北地区的羊肉汤煮面片的汤饭。妈妈做了一碗肉片汤饭,纯南方手艺,因为她就是南方人。早上买的半斤肉,本来是等赵岭回来包饺子吃,现在一半都做了汤饭。做好后,妈妈找来一个新点碗和一双新筷子,就让赵岭送过去,并要赵岭动作要快点,别凉了;也别太快,把饭洒了。这妈妈,您儿子还没吃饭呢!

赵岭来到记者站,整个楼都空空的,该回家都回家了,团长和宋大姐也都回家属楼了,整个屋子估计除了门口的哨兵,就剩下丁慧敏自己了。来到二楼,铁闸门还没有锁,估计是丁慧敏忘了,赵岭敲了敲宿舍门,丁慧敏正在迷迷糊糊地睡觉,听见有人敲门一下子惊醒了,赶紧问:“谁?”

“赵岭,给你送点饭。”

丁慧敏听后,披了件衣服就来开门,看到赵岭站在门口,手里捧着一个大碗。

“我不是说不吃饭了吗?”被叫醒了,丁慧敏似乎有点不高兴。

“我妈做的汤饭,吃点吧,要不到饿到明天早上,碗就先放在你这里,以后再来拿。”

“谢谢你呀,这么晚了还跑过来。”这还差不多,人家好心给你送饭,第一句就应该这么说。这就是碰上赵岭好脾气,碰到其他人,听了第一句话,肯定脸就下来了,爱吃不吃!

“不用客气,我先回了,那个铁门我也帮你锁上吧?”

“嗯。”

丁慧敏也觉得肚子有点饿了,先尝了尝,还真是家乡的味道,于是大口地吃了起来,竟然一碗全不剩,这是来单位后吃到最好吃的一顿饭。她吃完饭、洗完碗、洗完漱就睡了。

第二天早餐,丁慧敏把碗带给了赵岭,说做的真好吃。赵岭说了以后想吃了就去我家,我妈天天都可以给你做。表达不当,天天去你家,那成什么了?丁慧敏说了加班去就走了。

通讯稿写得很顺利,写得情真意切,对小战士做了突出描写,很有感染力。邢记者上班后又加入自己所采访的内容,修改了几遍后,发表在军报第三版。丁教授看到报导,眼睛都湿润了,孙女真的是长大了,体会到了人生的艰辛。

以后,邢记者经常带着丁慧敏去做采访,安排她写稿子。邢记者发现丁慧敏的稿子可改的地方已经越来越少了,尤其是通讯稿写得文采飞扬、情真意切。写作本来就是丁慧敏的长项,以前的写作还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章完)

最新小说: 九零福运小俏媳 我靠着茶里茶气嫁给了豪门大佬 开局签到西游送太乙真人 成为反派得不到的黑月光 从木叶开始的宇智波琴川 谍海偷天 穿越从语文书开始 八零好福妻 团宠小祖宗九百岁 炮灰王妃今天洗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