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妇人正是高氏娘子,她家也没有女儿,又不爱和人凑热闹。从杨氏的车马进村,她就一直在院子里纳鞋底做秋衣。
这会才是两下里头一回见到人,高氏拿出打下来的枣子招待他们,闲话问起杨氏一行人的来历。
薛灵韵还是拿结巴师兄教的那一套说辞,说给高氏听。
高氏本不是山村中人,她年轻时也是在外面热闹地方住过的。听了薛灵韵的话,又看看她们这几人。嘴角便带了笑意,却不点破。
杨氏见高氏瞧出不对也不说出来,便也笑了。心说这是个心思透彻的,就拿适才卢氏和别个的撕扯开了局,向高氏讨教这村中人物。
若是杨氏夫人问的是别个,高氏和村人打交道少,还可能说不上来。但说到卢氏一家,高氏最是同情小玉,话题真是坐下说一整天也说不完。
因为高氏的儿子是货郎,每日里四下行走,和各家女眷打交道居多。先前李仁就托他打听过,附近哪家有长相俊俏的大姑娘小媳妇。昨日她家儿子回来,还跟她说起,那户乡绅至今没找到合适的姑娘,只怕还要转回头找上小玉。
高氏担心小玉,但这世上行情便是这样。她既不是小玉的亲生父母,也不和她家沾亲带故。本身在村里就是个被孤立的,更不能再劝小玉再跑一回。人离乡贱,姑娘家失了帮衬,到哪里都要矮人一等,这点她自己体会颇深。
对宋玉将来的不幸,高氏可说是有心无力。
她能做的,只是叫儿子不要和那些人多言语,这种事做了将来要损阴德。
如今杨氏打着找丫鬟的名义,向高氏打听宋玉其人。不知怎地,高氏便是觉得这是个转机,是对小玉百利无一害的转机。
高氏便叹道:“夫人好眼光,这真是个好孩子,可惜命不好。”杨氏一听来了兴趣,两人小声议论起宋玉来。
只是她们全然不知,自个口中可怜可叹的宋家姑娘“小玉”,早换成了油滑不羁的大顺女尊国的宋衙内。算是白慈悲一回。
要说薛灵韵来时,对宋玉这个“未来嫂子”诸多不满,是带着“我不比人差”的不服气。这时跟在边上听了一会,小姑娘心思单纯,想法又变了,成了对宋姑娘的满腔同情。
薛师妹心里有些矛盾,表哥看上宋姑娘是她的福气。可自己又该怎么办,心里那份喜欢该着落到何处去。薛师妹心里怅然若失,回到山上也没言语。
杨氏没有亲眼见到真人,听了高氏娘子详述小玉的身世。便自以为完成了此行的目的,一群人又快马回了据马山,回去和薛春和道:“这姑娘本人不错,可惜家里差了些。”
薛春和一时想岔,心说家境不好还是次要的,主要是看姑娘人品如何。他和杨氏是和顺夫妻,岳家明理且又是早早凋落。便觉得只要小夫妻两个都是好的,日子自然美满长久。杨氏是蓬门小户出身,也算一生顺遂,不晓得老辈人那句“门当户对”背后的深意。
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婚姻结两姓之好,入洞房的是夫妻两人,结亲的却是两个家族。两家人行事做派差的远了,不说夫妻两个一定过不下去,但磨合起来终究要比寻常人家来得艰难。
最后不论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终究不够和美。
薛春和大大咧咧以为,自家外甥是个不错的小伙。至于那位姑娘,杨氏都说了人不错,那么他这关也就算是过了。就对杨氏道:“既是如此,那就操办起来吧,我这两日就下山去见妹夫。”
杨夫人急匆匆赶回来,给老薛说明情况。要说的话只来得及说了半截,还有半句没说,那宋家的一双父母可不像是好相与的。不过她也更看重个人的品行,不管是从高氏那里,还是村口那些扯闲话的乡人嘴里,竟都是没有一个说小玉如何不好的。光这一点便殊为难得。
杨氏还有一条考量不好明言,宋姑娘不幸落入歹人之手后,在花柳之地和外甥有过肌肤之亲。这是铁板钉钉的事实,景亭自己也对这份责任甘之如饴。自己夫妻若是横插一杠子,拦在里面。只恐将来两面不讨好,平白做了恶人,还得罪了外甥。
薛春和给这事下了定论,杨氏于是也跟着松了口气。
钱大夫很给力,拿出来详细的个综合治疗方案。针灸、推拿、熏洗叠加,一个都不能少。又开了些汤药方子,交给宋蝈蝈。
宋宝山在一旁瞧得心惊,这些要花多少银子。等他回神,宋蝈蝈已经拉着人,去一边付好了费用。
钱大夫开始不肯收诊金,他从徐耳朵那里琢磨出来,这位宋姑娘跟傅二少和据马山似乎有些联系。钱大夫很想在宋姑娘面前卖个好,最后便只收了药材成本费用。
关于五魁的治疗,其余都好说,针灸需要连续做上一个月。为了每日治疗方便,钱大夫便对宋蝈蝈道,叫她最好在镇上找个地方落脚,住上一段时日。
宋蝈蝈一一应下,心说这倒是巧了。正好当初赁下的院子还在,只要略作收拾就可以住进去。
告辞钱大夫出来,宋蝈蝈把需要留宿镇上的事,给宋宝山说了。
宋宝山这时又问起宋蝈蝈银子的事,宋衙内因为前番被卢氏翻包裹的事不痛快,此刻又被问起,便皱眉道:“确是那少爷给的银钱,专门留下给五魁治腿脚的。也不多,将将够用吧。”宋衙内手里使惯了钱,并不觉得一百两有什么大不了。
宋宝山并不晓得这点,但知道儿子看病的钱有了着落,他还是很高兴的。
听宋蝈蝈道,有一处小院是前番租下,空在那里,现下正好住进去。父女两就商议了一下。先去和同乡叔伯打了个招呼,赶了车置办些得用的简单物件拉回小院。
宋蝈蝈置办了酒菜,请大伙吃饭。既是为五魁有望康复做贺,也是为了答谢同乡奔波送他们到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