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公子过奖了,区区就是一介布衣,哪能比得上侯公子你这等旷世奇才,听说侯公子,十几岁的时候,就为令尊侯尚书草拟过奏议,洋洋万言,条缕分明,可见才气纵横。”曹文焕微笑道。
“这……曹兄弟,怕是有听信了讹传吧。”侯方域脸色微变,向椅背上轻轻一靠,有些不自然的道,“家严当时身为朝廷之臣,奏章奏议的确都是亲手所拟,敝人何才何能,安敢代劳,坊间谣言,万万不可相信。”
曹文焕一愕,随即明白过来,暗骂自己糊涂,代写奏章奏议这种事情,怎么能在大听广众之下随口说出来?何况,此时侯方域之父侯恂,被前任内阁首辅温体仁唆使言官弹劾,在崇祯九年就被关进了京师大狱,至今还没有放出来呢,自己随口提到其父,岂不是戳到他的痛处?
想明白这节,曹文焕急忙把话音一转,道:“此事只是道听途说,侯兄勿怪。令尊之事,小弟也听说了,所谓吉人自有天相,令尊只是遭受小人谗言,这才蒙受不白之冤,相信天日昭昭,皇上圣明,一定会给侯大人一个公道,侯兄就不必挂怀了。”
“多谢曹兄弟吉言,但愿如此吧。”侯方域笑了一下,对曹文焕不免又多了几分好感。
其实,侯方域之父侯恂,先前曾是崇祯朝的户部尚书,被言官弹劾“糜饷”,虽然是奸相温体仁指使,而且历史上并无真相,也无定论,但是,联系到明朝末年的实际,此说未必是假。曹文焕为了自己的前途,有意亲近侯方域,这才说了一些违心的话。
客气几句,曹文焕话锋一转,道:“对了,听说侯兄要去江南,不知可有此事?”
“不错,来年就是秋闱之期了,河南贼寇肆虐,首府开封屡遭攻击,道路不通,来年能否如期举行大考,实在是未知之事。所以,家祖命我前去南都,一来见见朋友故交,二来也可在南都参加来年的应天乡试。敝听史大人说,曹兄弟也要去南京?”
“哦,正是。”曹文焕点了点头,“南都富丽,人杰地灵,小弟是北方人,一直对南都十分向往。而且,小弟听说南都刻坊技艺高超,书版业也颇为景气,这不,小弟写了几首拙作,就想投到南都的刻坊代为印刷出版,不知道条件是否具备?”
曹文焕说到这里,故意作出赧然的表情,道:“小弟大言不惭,倒是贻笑大方了。”
侯方域呵呵一笑,伸出折扇在桌子上轻轻一拍,大叫道:“曹兄弟实在是好诗情、好魄力,实不相瞒,此次我邀请曹兄到此,原是受了史公之托,想规劝曹兄留在六安,相助史公一臂之力的。可是拜读了曹兄弟的书稿之后,为兄改变了主意。曹兄弟这等人才,正应该在文章诗词上下些苦功,冒昧问一句,曹兄弟的‘四书五经’读的如何?”
“这个,略知一二。”曹文焕也不谦虚。但是他自己也承认,和这些古人相比,自己那点古文底子根本不值一哂。
“这就好,曹兄弟正应该参加科举,图个功名,只是,没入过县学府学,这个身份,的确是个问题……”侯方域皱紧了眉头,陷入了沉思。
“不淡这个。小弟是戎武出身,一向以粗人自居,想不到却和侯兄一见如故。胡乱涂鸦之作,侯兄也见识过了,现下,正想请侯兄指点一二呢……”
曹文焕越谦虚,侯方域的面子上越挂得住,所以两个人越聊越投机,曹文焕通过对历史的了解,有意拉近与侯方域之间的距离,所以这话匣子一打开,就聊了好几个时辰。
正聊得开心的时候,史可法的一名小仆,急匆匆走上了二楼,恭声道:“两位公子,原来在这里呢,倒让小的好找。我家老爷派我前来寻找两位公子,他在府衙内预备一桌酒席,说是想为两位饯行。”
两人对视一眼,侯方域哈哈一笑,道:“曹兄弟,你看,在史公的心里,也必然知道我是劝不住人的,这不,饯行酒都摆出来了,那咱们就不能拂忤了史公的美意喽。”
“侯兄请!”
两个人重新回到史可法的府衙。此公为官清廉,虽是饯行,但是桌上只是几样茶点小菜。几人谈得倒是颇为高兴。酒过三巡,史可法又旧事重提,再次试探了一下曹文焕的态度,曹文焕自然巧妙敷衍。史可法眼见曹文焕心意坚决,也就不再勉强。
在“礼贤馆”内再次住了一夜,曹文焕便和侯方域一起上路了。
侯方域是官宦公子,路上带着两个仆从,前据后恭的照顾,让曹文焕多少生出几分羡慕。明朝末年,贫富差距悬殊,财富大多集中在少数官僚、商户和地主手中,贫民百姓大多生活在社会底层。
这位侯公子,家境殷实,又是好交好维的人物,所以这一路之上,曹文焕有这位公子打理,倒也睡得安稳,吃得香甜。这也是侯方域有意结交其人。正所谓慧眼识英杰,也许在这位侯公子的眼中,曹文焕文才武略,不像是一位能够沉居下僚之辈。何况此人小小年纪,就已经做过禁军的副总兵,是个大有可为的人物。明末四公子都交游广阔,这等人物,怎能放弃?
六安虽然隶属河南庐州府,但是已经靠近长江,而过了长江,就是名满天下的陪都南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