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献公并非是脑门一热便要出手打人的主,他冷静分析了一下,认为士蒍的意见是正确的。那先打谁呢?
晋献公的目标仍旧在虢国,而出中条山通过虞国攻击虢国这条路不好走,那便绕个大道,走临汾盆地西南,绕过中条山再东进攻击虢国呢?可以,路远一点,但这是先向西南走平坦的盆地,再转东通过与崤函通道隔水相望的北边洼地(即在中条山南边临水一带),可直抵虢国。
在这条路中,分别有三个诸侯国,魏国、耿国和霍国。那就先扫平这三国吧?但讨伐诸侯得有个理由啊?这三国,都是周王朝的姬姓诸侯,晋献公讨伐戎狄可以不用讲什么理由,但讨伐诸侯尤其是姬姓诸侯,没有一个正当理由不行。
魏国,是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一个姬姓诸侯国,位于今天山西省芮城县北,以及陕西大荔县一带。霍国是周武王姬发灭商之后分封自己的八弟姬处的一个诸侯国,在今山西霍州一带,伯爵。耿国本是商朝一个诸侯国,周朝建立后,先是灭了耿国,后周天子封姬姓王族于耿(今山西省河津东南一带,再次建立耿国,是为姬姓耿国。
三个姬姓小国,眼看着天下越来越乱,为自保结成了同盟。结成同盟当然可以增强互相之间的实力,但也有一个隐患,那便是如果哪一国被人抓住了辫子遭到讨伐的话,也相当于三个国家都要遭到讨伐。而这一次,被晋国人抓住辫子的是霍国。
当时周王朝发生了一次叛乱,原因是因为周武王去世后,年仅三岁的周成王即位,周公姬旦摄政称王。但周公姬旦有三个不服他的弟弟,即管叔姬鲜、蔡叔姬度和霍叔姬处,他们本就与周公姬旦不和,居然勾结了商纣王之子武庚联合发动叛乱,这便是西周历史上的“管蔡之乱”,但叛乱很快被镇压,结果武庚被诛,管叔姬鲜畏罪自杀,蔡叔姬度被判流放,而霍叔姬处被贬为庶民,取缔其封国。
应该说,在这次叛乱中,霍叔并非主谋,他只是一个从犯。所以,后来周成王新政后,认为霍叔姬处虽参与叛乱,但平时素有贤名,值得自己这个晚辈尊重,便恢复了霍叔姬处的封地,封为霍伯。
本来嘛,这一段历史公案,对于霍氏子孙来讲也应该知足了,但随着周王室的衰落,各地诸侯有不少蠢蠢欲动。此时霍国国君姬求始终认为当时自己的老祖宗霍叔姬处被如此处理实在是太冤了,尤其是后来虽然复了国,但仍旧仅仅是一个伯爵,实在不公平。于是,这家伙于公元前661年一即位,就给自己提升了爵位,对外宣布霍国为公爵诸侯。
本来嘛,你霍国自导自演搞这么一出自我安慰,也没人会来理你,象人家楚国还自称为王哩。但这个消息传到晋献公耳朵里,立即成了比黄金还贵的重特大信息:什么,霍伯僭号称公?这还了得?这不是反了天么?快,立即整备军队,讨伐霍国!
这个时候的晋献公,自己倒是有意违反有关规制的:原来,当初周天子分封晋国时,因为晋国是一个侯爵级别,所以给予的军队编制是一军。什么是一军呢?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一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即一军是12500人,这是规定,不能乱来。
所谓大国,则指公爵国,次国指侯爵国,小国指伯爵男爵子爵国。你晋国本就是一侯爵,自设两军已经是极限,若再设便是违规。但晋献公认为,现在晋国的地盘已经扩大了,而且天子有敕令,晋国拥有“征讨四方不尊”的权力,一两军哪够?再说,现在中原诸侯,动不动便是三军了,也没见人家级别到了公爵啊?所以晋献公早就想设三军了。
现在要讨伐霍国了,晋献公便亲率上军,由世子姬申生率下军,赵夙担任自己的车御,毕万担任车右,浩浩荡荡向霍国杀奔而来。
霍国真是不作不死,哪里是晋国虎狼之师的对手?赶紧向耿国和魏国求援。耿国和魏国是霍国同盟啊,当然得来救。但他们这次碰到了真正的野战军,在强大的晋军面前,先是霍军被击溃,然后,晋献公以逸待劳,兵分两路,分别由自己和世子申生率晋军将耿军和魏军击溃于来援途中,漂漂亮亮地打了一个围点打援。然后,晋献公宣布,此三国严重违反有关规定,本侯奉天子令,予以讨伐并灭之。
此三国被灭后,其后人以国为氏,这便是耿氏、霍氏和魏氏三姓渊源。而在灭三国战役中立下大功的赵夙和毕万,分别得到重赏,其中赵夙获封邑耿地,毕万封获封邑魏地。
记住哦,这两个人很重要,因为赵夙有一个叫赵衰的孙子,到后来成为赵国顶尖牛人之一。同样,毕万受封魏地后,成为晋国的魏氏家族首领,而魏氏家族又将在晋国发展成为一个牛气冲天的大家族。
晋献公于公元前661年同时灭了耿、霍、魏三国,这就打通了绕临汾盆地沿中条山南向虢国进军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