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长江上,船只稀少,几十万清军已经进攻到长江边,虽然大部分地方都是望风而降,没有发生多少战斗。但战争毕竟是战争,不管是经商还是访亲,都只能停顿下来,没有人敢在这个时候外出送死,整个江面看不到行驶的船只。
这时一支6艘四千石大船组成的船队,各相隔200米,绵连里许,满帆疾驶在江面上,颇引人注意。这就是我带队逃离南京的船队了。
这只船队颇为怪异,船型是水军主力战舰福船,但船上却没有悬挂水军的旗帜,临时制作了一批大明的“国旗”(这个时候其实也没有国旗的概念,只是在外海海航时通用的悬挂了以区分他国的旗帜,既然是为了区别他国,勉强也可以算作国旗。作为南方造船的中心,南京也普遍认可这种旗帜。),旗帜是由红日、黄月重叠的图案和蓝底组成,蓝底代表青天,日月重叠即是‘明’字(日在后,月在前),代表大明。另外又做了一杆黄牙帅旗,上书“定王”二字,立于第一艘大船上,作为旗舰标识。
除了旗帜,就是武器装备了,明末的水军福船上已经可以安装十几门大炮了,但这6艘偷偷造好的船是不可能安上火炮的。其他的武器装备也都没有,可以说,这是一队不设防的军船。不过没有武器装备也有好处,就是把原先一两百人的载员额变成了可载600人,能尽可能多的带走复兴的有生力量。
首船上有我和几个官员、赵四赵六罗三、以及所有卫队成员、官员家属,共500多人。第二、三艘船是200多个工匠及他们的家属,共计近千人,已然满载。第四、五艘船是船工的家属以及一些闻讯赶来的难民,我也下令都给接上,又是将近千人,第六艘船暂时空置的,这是我守杭州、绍兴的希望所在。
趁着在船上稍空的时机,我把300名卫队士兵进行了整编,下令原先的卫队编制一律改为野战编制,也就是不再叫经历、知事这些难以辨认的官职。
根据明朝的习惯,编制设置如下:10人一旗,设旗总一名;10旗一队,设队总一名,队副一名,队卫10人,队哨10人,共计120余人;10队为一团,设团总一名,团副两名,团参谋一名,团参事2名,团卫一队,团哨一队,团务一队,共计1600余人;再上层的有5团为一卫,略1万,5卫为一军,略5万多人,具体的编制设置现在倒是没有必要定了。
然后300卫队编为三队,三队队总分别为严开成、卫达、方青文,由他们下去整编成10旗,另找10个比较灵活的士兵编为一旗队哨,并提名队副、旗总人选。
新的编制与旧编制没有直接对应关系,对于卫达、方青文来说,本来就是从七品的知事,管百来号人,与现在差别不大,而且现在直属于王爷,提升机会大增,如何不高兴,都兴奋的下去整编去了。
而作为原先从六品、管几百号人的经历严开成,与原先差2级的卫达、方青文同为队总,估计心里不会平衡。但在皇帝出逃定王府被迫解禁之时,他没有能够及时响应,被降级也在情理之中,好在也没有完全剥夺他的军权,既然直属于王爷,再升上去也不是难事。再加上严开成为人稳重,也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领命回去整编部队。
第二天一早,三队整编完毕,队副、旗总提名我也都批了(这个时候反正我也不认识,只能都批),全部集中到甲板上,我要给这支军队洗脑,让他们变成一支新型的军队,一支属于我的军队。
站在指挥台上,看着满满一甲板士兵,我训话道“士兵们,现在内有流贼叛乱,占据湖广四川,外有蛮夷入侵,已杀到长江边,北京陷落,先帝蒙难,南京被围,弘光失联。我们大明朝正处在危亡之际也!国家危难,匹夫有责,各位都是青壮勇士,正是要对国家兴亡负起责任的时候。本人不才,身为先帝三子,上不能为保全国家尽力,下不能为父兄报仇雪恨,正自惭愧万分。现在危难之际,我发誓,我将尽我一生中兴大明,北抗满清,西击流寇,复我大明江山,还万千百姓安居。希望各位勇士能振奋起来,我也将视各位为兄弟,与各位一起为大明中兴努力,为大明百姓奋斗。”
分析了局势(危难之际),树立了敌人(满清流寇),理清了责任(匹夫都有责),承诺了利益(视各位为兄弟,有福自然同享),这番训话果然大大提升了军队的士气,刚才还因重新整编为新型军队感到有些紧张的士兵,都升起了一股勇气,齐声高呼“定王千岁!定王千岁!”
士气可用,随行的官员也逐渐安心过来,开始出自真心的辅助我。我命令姚思孝从随行家属、难民、船工中招募青壮勇士为士兵,尤其是船工为核心,招募一队水军,特别要关注有过从事水军经历的人员,要特别登记。
命乔可聘对所有在船人员造册登记,包括所有人的特长、工作经历、是否识字都有登记在内,尤其要关注医生之类特别才能的人员。命成友谦对所有物资造册登记,包括食品、兵器等所有生活物品和战备物品,做到统一调配。
最后,命令赵四,赵六对所有工匠都集中管理,包括难民中有工匠技能的都招募到一起,按工匠技能分类登记。最后登记的主要还是木匠和铁匠两大类,其中木匠以造船为主,毕竟是造船所出来的,足足有一百八十名,编为一队,由赵四任队总、赵六任队副;另外难民中找到十来名具有造车造房经验的木匠,这些人其实可以很方便的转为造攻城或者守城设备的战时工匠,编为一旗,隶属赵四管理,由其中一个有造投石机经验的老匠人任旗总,这个老匠人名叫蒋大,还是离不开工匠取名的特色啊。
铁匠登记到50多个,编为一队,由罗三任队总。这些铁匠基本上是以打造船只使用的铁钉、船锚为主的匠人,让我特别高兴的是有4个懂炼铁的、2个懂造佛郎机跑的匠人。现在人手不够,就不单独编制了。
经过整顿,船上气息为之一新,现在才可以说,这批力量是真正属于我一个人的力量了。我也终于有了争霸天下的第一笔本钱。
船队满帆全速顺着长江东下,到第三日一早,到达江阴地界。尽管我心急如焚的想要赶到绍兴,整军备战。可我还是下令旗舰和后面跟随的空船停靠江阴码头,而另四艘船下锚停在江边等候。因为江阴有我防御杭州绍兴的关键——‘守城人才’。
回忆历史,明末能够给清军痛击的战事不多,而在江阴,凭借一座小城,十万百姓,硬是抵挡住了20万清军81天的攻击,可以算是一个奇迹啊。而率军守城的阎应元、陈明遇等等,这样的人才怎么能扔在江阴送死呢?
船越靠近江阴码头,我的心越紧张,没有人知道,就凭定王的一份私人信件,没有公文,没有上级命令,这些人会不会响应号召。终于,船只靠近码头了,站在甲板上远远的就看到几个人候在码头上,其中一个人正挥舞着手臂。靠近后发现挥手的正是派来江阴送信的人,我心中一喜,看来有戏。
船只靠岸,几人上到船来,信使上前行礼后禀报道“小人程玉不辱使命,把江阴前典史阎应元、江阴典史陈明遇请来。”看来我之前记错了,阎应元是以前的江阴典史,而程玉看着贼头滑脑的,办事还是可靠的,就把现任江阴典史也给请来了。我点头称赞,示意他先下去,心中已经决定了,就把他留在身边使用。
“臣江阴前典史阎应元,臣江阴典史陈明遇参见定王殿下。”看那自称阎应元者,三十多岁,躯干丰硕,双眉卓竖,目细而长曲,面赤有须,颇有几分影视剧中关羽的形象。而陈明遇,则是一个普通的文人形象,身材中等,干瘦面白,双目异常精亮,看着就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
“两位快快请起,甲板上风大,我们进去谈。”把两位请进船舱后,我开门见山的说道“现在清军已经攻到南京周边,弘光皇帝和马首辅逃遁,下落不明。在南京的高官大臣都闭家不出,想来是要投降清军了。我调动不了军队,没法守御南京,只好带队东行,想要去杭州整顿兵力,抵抗清军。不知道二位有何想法。”
阎应元和陈明遇交互了一下眼色,清军攻到南京周边的情况他们已经知道了,但南京具体的情况他们还是从我这里才知道,对朝廷高层的举动,也都是愤慨不以。阎应元说道“殿下,臣和陈典史听闻清军进攻南京,本打算招募兵马勤王,没想到南京竟然被放弃了。臣等痛心不已,只要殿下下令,臣无所不从。”
陈明遇也说道“臣也听从殿下吩咐,不过臣有一建议,现在虽然各地望风而降的居多,但江阴很多官员百姓都对大明忠心耿耿。臣可留在江阴拉拢官员,招募士兵,为大明守住江阴城。阎大人有军事大才,可随殿下南下杭州守备,江阴杭州互为呼应,可抗清军。”
听到这个建议确实很好,但我怕陈明遇遭受清军围堵,如果战局不利,两地相隔甚远,恐怕难以救援啊。看阎应元也认同这个提议,我想想两地牵制对抗清确实有好处,只好答应道“那陈大人要小心,如果战事不利不可硬抗,可随时南撤杭州会合,记住,城失去了可以夺回,而大人这样的人才损失一个就少一个啊。”
“殿下关怀之心,小臣铭记于心,定当以死相报!”陈明遇对这番关怀之语异常感动,忙跪下谢恩,阎应元也跟着一起跪下。
在后世人人都是平等的,只是职位才有高低之分。而这个时代,皇族那是天子娇子,其他人只是臣下,特别是他们的职位,陈明遇是典史,没有品级的官员。而阎应元前不久被任命为广东韶州英德县主簿,也就是个正八品的官员。这在明朝的官员体系中,真的是芝麻粒大的官,现在有个王爷亲自写信相邀、率船迎接,哪是和刘备三顾诸葛茅庐差不多的美事啊。怪不得他们会听从命令来到江阴码头等候,同时又那么爽快的答应效力。
“阎大人、陈大人,快快请起,国家危难之际,本王有心要中兴大明而才能有限,正是要各位大人效力之时,不必多礼。”
两人起身,这时陈明遇汇报我在信中提到的其他命令,关于联络官员和工匠的,江阴毕竟是小城,相对南京还是平静,所以愿意走的官员工匠不多,只有县丞胡廷栋、学使朱国富、兵务马鸣霆三人,还有工匠十来户愿意跟随撤离。
另外阎应元还重点推荐了一个人,回籍人士邵康,年龄还不到四十,武艺纯熟,人材出众,能力敌四五十人。听到这里我非常感兴趣,到目前为止我连个高手侍卫都没有,如果有一人能敌四五十人的高手,那真是求之不得了。
当下分头行动,陈明遇回去组织愿意随船撤离的官员、工匠以及其家属。阎应元去招募邵康,并招募一些士兵。